• jìn
  • tuì 退
  • liǎng
  • du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n tuì liǎng duān

成语解释: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成语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张鷟》:“首鼠之士,进退两端。”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处境困难

繁体字形:進退兩端

英文翻译:be in a nice hobble

进退两端的意思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退:1.向后移动(跟“进”相对):后退。倒退。进退两难。2.使向后移动:退兵。退敌。把子弹退出来。3.退出;离开:退席。退职。退伍。退伙。引退。4.减退;下降:退色。退烧。潮水已经退了。5.退还:退钱。退货。退票。把这份礼退了。6.把已定的事撤销:退聘。退婚。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端:1.端正;正派:端坐。品行不端。2.东西的一头;事物的开头:两端。末端。开端。3.事情的起因。例:无端生事。4.项目;点:举其一端。5.用手平着拿东西:端茶。6.事情;道理;学说:事端。异端邪说。

成语评论

“进退两难”这个成语大家耳熟能详,但生活中具体怎么用?比如同事小王接到两家公司的入职邀请:一家薪资高但压力大,另一家氛围轻松但晋升空间小。他挠着头说:“这真是进退两难啊!”这时候成语就活了——它精准描述了两头都有吸引力却无法兼得的矛盾状态。

为什么会用“进退维谷”形容困境?这个词出自《诗经》,原指野鹿被困在深谷里,前后都是绝路。比如创业者老李发现产品市场需求下降,继续研发烧钱,放弃又舍不得前期投入,这不就是现代版的“进退维谷”?关键要看清:所谓“绝路”往往藏着新出路,就像野鹿最终会找到逃生路径。

有个有趣现象:中文里类似的成语还有“骑虎难下”。比如房产中介小张刚说服客户签了合同,突然发现房子有产权纠纷。这时候说实话可能丢单子,隐瞒又违反职业道德——这不就是骑在虎背上不敢松手的现实写照?这类成语都在提醒我们:犹豫不决时,比选择更重要的是承担后果的勇气。

个人觉得现代人常陷入“假性进退困局”。上周朋友纠结要不要辞职考研,我问他:“你真正害怕的是失去现有工作,还是不敢面对未知?”很多时候我们卡在“进”“退”的表象里,其实是没看清内心真正的恐惧。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与其原地转圈,不如先拿出手机查地图。

最近读到个历史案例:赤壁之战前孙权团队争论不休,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执一词。鲁肃说了句关键的话:“我们投降还能当官,主公投降还能称王吗?”这个转折点说明,所谓进退选择往往需要跳出自身视角。就像玩跳棋时突然发现,斜着走反而能打开局面。

遇到两难时有个小技巧:把时间轴拉长。邻居阿姨纠结要不要卖老房子,我建议她画个五年预测表。结果发现留着房子虽然麻烦,但能给孩子留个童年记忆载体。你看,当我们把“进”“退”放在更大坐标系里,答案可能就藏在第三个维度。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航海时代的水手遇到暴风雨,有个绝招叫“抢风行驶”——故意让船斜对着风向前进。这告诉我们:直面困境时,最有出路的方案可能既不是前进也不是后退,而是换个角度破局。就像拧不开瓶盖时,垫块毛巾再试往往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