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n tuì chū chǔ
成语解释:指仕途的升迁和降职,出仕和退隐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人的仕途
繁体字形:進退出處
英文翻译:In and out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退:1.向后移动(跟“进”相对):后退。倒退。进退两难。2.使向后移动:退兵。退敌。把子弹退出来。3.退出;离开:退席。退职。退伍。退伙。引退。4.减退;下降:退色。退烧。潮水已经退了。5.退还:退钱。退货。退票。把这份礼退了。6.把已定的事撤销:退聘。退婚。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处:[chǔ]1.居住:穴居野处。2.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处得来。处不来。他的脾气好,挺容易处。3.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地处闹市。处变不惊。设身处地。我们工厂正处在发展、完善的阶段。4.处置;办理:论处。处理。5.处罚:处治。惩处。处以徒刑。6.姓。[chù]1.地方:住处。心灵深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2.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一般比局低,比科高),也指某些机关:科研处。总务处。办事处。联络处。
“进退出处”这四个字,乍一听像是成语,但其实它更像是对“进退”和“出处”两种概念的组合。什么是“进退”?比如职场中,你突然被提拔到一个不熟悉的岗位,接还是不接?接了怕能力不足,不接又怕错失机会——这就是典型的“进退两难”。那“出处”呢?它常指一个人的背景或选择的方向,比如有人放弃高薪工作去山区支教,旁人或许不解,但对他而言,这是内心认同的“出处”。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张收到两家公司的offer,一家薪资高但压力大,另一家氛围轻松但晋升慢。他该选哪边?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但关键要问自己:“五年后,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答案是“积累经验快速成长”,或许该选前者;如果更看重生活平衡,后者更合适。你看,真正的“进退”智慧,往往藏在自我认知里。
有人觉得“退”代表失败,真是这样吗?不妨看看老李的故事。他创业三年,发现行业趋势已变,果断关闭公司转做咨询。如今他反而成了行业顾问,收入翻倍。有时候,“退”不是妥协,而是换一条赛道重新出发。就像河流遇到巨石,绕道而行反而能流向更广阔的平原。
关于“出处”,我常想起一位老师的话:“别总盯着别人走的路,你的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比如考研大军中,有人是真心热爱学术,有人只是逃避就业。前者找到了“出处”,后者可能陷入更深的迷茫。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但需要清晰的自我定位。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进退出处”的决策频率远超过去。我的建议是:小事靠理性计算,大事凭直觉选择。就像买衣服可以比价,但选伴侣不能只看条件表。当思维打架时,不妨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会如何看待这个决定——时间维度往往能照亮眼前的迷雾。
最后想说,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进退之间藏着灰度,出处之内常有转机。重要的是保持觉察,像冲浪者观察海浪般感知环境变化。风浪大时压低重心,平缓时蓄力起乘,这或许就是动态平衡的生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