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bù niàn bǎo
成语解释: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今虽已老,而复‘戒之在得’,故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饮食要有节制
繁体字形:食不念飽
英文翻译:Not enough to eat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念:1.惦记,常常想:惦念。怀念。念头(思想、想法)。悼念。念旧。念物。2.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念。杂念。信念。3.说,读,诵读:念白(戏剧道白)。念叨。念经。念书。4.“廿”的大写。5.姓。
饱:1.吃足了。与“饿”相对。2.足;充分:饱经忧患。3.满足:以饱眼福。
“食不念饱”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吃东西时不要总想着吃饱,实际引申为做事要懂得节制,别贪多求全。比如有人为了减肥,每顿饭只吃七分饱,这就是“食不念饱”的典型应用。但生活中,真的能做到的人多吗?
举个例子:小明最近工作压力大,总靠吃零食缓解焦虑。结果不仅体重上涨,胃也不舒服。朋友劝他:“你这就是‘食不念饱’的反面教材啊!吃是为了活着,可别变成活着为了吃。”小明这才意识到,克制食欲不仅是健康问题,更是对生活态度的调整。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吃饭别太撑”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于思维模式。“食不念饱”强调的是主动控制欲望,而不是被动忍受饥饿。就像有人投资理财时,明明收益不错却及时止盈,这就是把“节制”的智慧从餐桌搬到了生活中。
我个人观察到,现代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节食过度,要么暴饮暴食。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找到平衡点。比如自助餐场景下,与其想着“吃回本”而硬塞,不如挑几样真正喜欢的食物细品——这既是对钱包的尊重,更是对味觉的诚实。
有趣的是,这种节制思维还能迁移到其他领域。比如刷短视频时,设置观看时间提醒;网购前先列清单避免冲动消费。当“食不念饱”变成生活哲学,我们反而能腾出更多精力去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毕竟,肚子太饱的时候,脑子往往转得慢些。
最后想说,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或许可以拓展到信息处理领域。面对铺天盖地的资讯,学会“食不念饱”式筛选,或许比囫囵吞枣更有价值。就像吃火锅时,涮肉片比整块肉更容易消化吸收——关键不在于吃多少,而在于怎样吃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