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bù zhī wèi
成语解释:同“食不甘味”。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初授给遗献书》:“臣所以授官已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食不知味
英文翻译:eat without relish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味:1.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甜味儿。津津有味。2.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这种味儿很好闻。3.意味;趣味:文笔艰涩无味。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4.指某类菜肴、食品:腊味。美味。野味。山珍海味。5.辨别味道:体味。6.用于中药: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
“食不知味”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吧。小张连续加班一周后,朋友约他吃火锅。他盯着沸腾的红油,夹起一片毛肚放进嘴里,嚼了两下突然问:“这锅底要的是微辣还是中辣?”朋友诧异:“你都吃第三盘了!”——此时小张的状态,就是典型的食不知味。
为什么会有人出现这种情况呢?核心在于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完全占据。就像备考的学生边啃面包边背单词,面包屑掉在习题册上都没察觉;又像追剧的姑娘机械式往嘴里塞薯片,直到摸到空袋子才发现吃完了整包。这种“身体在进食,大脑在别处”的状态,正是成语的精妙写照。
有趣的是,现代人可能比古人更容易食不知味。上周我在茶餐厅遇见位穿西装的男士,他面前摆着菠萝油和丝袜奶茶,眼睛却黏在手机股票软件上。叉子戳到奶茶杯都没发现,直到冰块化了的奶茶流到领带上才惊觉——科技时代,让我们把“分心进食”演绎出了新高度。
如何避免成为成语中的主角?我的经验是给三餐划出“神圣时间”。就像上周六特意关掉手机,认真品尝朋友做的梅子排骨。当牙齿咬破酥脆外皮,舌尖触到酸甜酱汁时,突然理解古人说的“食髓知味”。原来专注进食时,连白米饭都能嚼出清甜回甘。
下次看到有人对着美食发呆,不妨轻敲桌子提醒:“再不吃面可就坨了。”毕竟人生如宴,既要赶路,也要会品味途中美味。当我们学会在恰当的时刻把注意力放回当下,那些被忽视的滋味,终会在记忆里酿成独特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