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不应该被压制,也不应该被崇拜,凯南将“古拉格”成为对一个政体的强有力的控告也没错。
凯南所写的《自传》(分上下两册)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凯南作为一个知道内情的局外人的一生。
凯南是一位无人追随的先知-至少在美国政府内应者寥寥。
“长电报”之后,凯南回到华盛顿,建立了美国国务院影响重大的“国务院思想库”。
凯南对他自己国家的建议----开始单方面裁军----也是一样。
凯南甚至为“可怜的约翰”感到惋惜;2003年,凯南哀惋他自己“违背自然规律的长寿”为一种“严肃的负担”。
美国的对手不是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全球势力;它是苏联,一个扩张又保守的大国。
在2002年9月的一次采访中,他还把布什对伊拉克发动的“先发制人”打击形容为“巨大的错误”。
而凯南制定的获胜方针是在可能受到共产主义蛊惑的国家中,施以经援,让他们保持政治稳定。
这些事件使得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有点月虽然没有工作,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大约55至60年前。
发明了“遏制”这一冷战策略的作家乔治-凯南(GeorgeKennan)就是克林顿的反对者之一。
遏制(GeorgeKennan也用象棋对弈和树木修剪的形象)是一个地理上毗邻的隐喻。
尼采备受关注,为人外向,刚毅自信;而凯南却喜欢沉思,内向而不自信。
尼采穿梭于华尔街和五角大楼,而凯南只去私人书屋或者是大学图书馆。
事实上,凯南认为莫斯科从未打算对西欧发动军事进攻。
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乔治·凯南诞生,他曾获普利策新闻奖。
凯南带着胜利的光环被召回华盛顿后,参与了为欧洲起草马歇尔援助计划的工作。
1·If Kennan were alive, he would probably still disagree, and not without reason.
如果凯南还活着,他可能还是不同意,并且不无原因。
2·It was only in 2005, when death finally claimed Kennan at the age of 101, that Mr Gaddis could begin thinking about publishing this long-awaited biography.
2005年,101岁的乔治·凯南终于等到了生命的终点,也是从那时起,约翰·加迪斯才可以开始考虑出版这本经历了漫长等待的传记了。
3·Kennan: an American Life "finally arrives in the uneasy year of 2011, its context is economic misery and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American dominan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凯南:一位美国人的一生最终在2011这个不平坦的一年问世,而其面临的背景是:惨淡的经济和人们对未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地位的质疑。
4·In 1992 Kennan made a point of stating that "nobody 'won' the cold war".
1992年,凯南提出了“冷战无赢家”的观点。
5·Before this, Kennan was a promising young officer in the 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在此之前,凯南只是美国外事部门的一位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