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n tuì sǔn yì
成语解释:增减变动。
成语出处:南朝·宋·慧琳《武丘法纲法师诔》:“来不濡足,去不绝……进退损益。”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上下变化
繁体字形:進退損益
英文翻译:Profit and loss
进: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进而。2.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3.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4.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5.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6.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退:1.向后移动(跟“进”相对):后退。倒退。进退两难。2.使向后移动:退兵。退敌。把子弹退出来。3.退出;离开:退席。退职。退伍。退伙。引退。4.减退;下降:退色。退烧。潮水已经退了。5.退还:退钱。退货。退票。把这份礼退了。6.把已定的事撤销:退聘。退婚。
损:1.减少:损益。增损。损兵折将。2.损害:损人利己。有益无损。3.损坏:破损。完好无损。4.用尖刻的话挖苦人:损人。5.刻薄;恶毒:这人办事真损。他说的话够损的。
益:1.好处(跟“害”相对):利益。公益。权益。受益不浅。2.有益的(跟“害”相对):益友。益鸟。益虫。3.姓。4.增加:增益。延年益寿。5.更加:多多益善。精益求精。
“进退损益”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放到实际场景里其实挺有意思。比如老张开餐馆,生意火的时候他急着扩张,结果租金涨了、人手不够,反而亏了钱。这时候朋友劝他:“这时候得算算‘进退损益’啊,硬撑可能不如先稳住老店。”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进”可能带来风险,“退”反而能减少损失。
有人可能会问:怎么判断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关键要看“损益比”。比如小李收到两家公司offer:A公司工资高但经常加班,B公司薪资普通但能准点下班。他最后选了B公司,因为算下来时间成本比多挣的工资更值——这种隐性损益的考量,往往比表面数字更重要。
我有个观察:现代人容易陷入“必须前进”的思维定式。其实像投资理财,及时止损比盲目补仓更需要智慧。去年朋友炒股,账面亏了15%还不停加码,结果跌到30%才收手。要是早点理解“退”的价值,至少能保住本金。
反过来看,“进”也不全是冒险。王姐在社区开生鲜店,疫情时别人都收缩,她反而借钱升级冷链配送,结果抓住线上买菜的风口。这种“进”是基于对市场变化的预判,算清楚长期收益大于短期风险。
说到底,“进退损益”就像走平衡木。我的经验是每月做次“损益盘点”:正在坚持的事情有没有正向回报?某个纠结的选择换个角度看会不会更清晰?这种定期校准,比突然做重大决定更不容易翻车。
最后送句话:会计算的人盯着数字,聪明人算的是机会成本。下次遇到两难选择时,不妨画个表格把“进的好处/代价”和“退的得失”列出来,说不定答案自己就跳出来了。